5月19日,福州再次成为两岸绿色发展的“光合中心”——2025(第三届)两岸碳中和大会在榕城盛大举行。作为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的重点活动,本届大会由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联合四所权威机构共同主办,以“可持续发展下的两岸机遇与合作”为主题,吸引两岸2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家聚首,围绕碳中和领域的政策协同、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展开深度对话,为两岸绿色转型注入“碳”索新动能。
开幕式上,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郭宁宁指出,福州正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推动两岸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开展32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超150亿元。“两岸同属一个气候生态系统,低碳转型是共同责任。”她强调,福州愿以此次大会为纽带,打造两岸碳中和技术转化“首站”和零碳产业合作“试验田”。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院长顾秉林院士表示,自首届大会以来,两岸已联合发布5项碳中和团体标准,成立8个产学研联盟,成果转化效率提升40%,彰显合作机制的实效性。
主旨演讲环节成为绿色科技的“思想磁场”。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以《碳中和与绿色科技革命》为题,系统阐释了碳捕集、绿氢制备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路径。他特别指出,两岸在光伏产业、储能技术上形成“研发-制造-应用”跨海峡链条,2024年联合开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突破32%,已具备商业化推广条件。台湾“中央大学”梁启源教授则发布《两岸碳中和卓越指数报告》,提出建立“碳账户联动机制”,建议将台商在大陆的减排量纳入台湾地区碳交易体系,引发热烈讨论。
主题演讲环节亮点纷呈:台湾绿永续经济发展协会理事长李鸿源分享“气候韧性城市”建设经验,提出在厦门、金门试点“跨海峡零碳通勤圈”;中国绿发会周晋峰理事长呼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两岸ESG评价体系;中石化碳产业科技党委书记叶晓东透露,两岸企业正合作开发全球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预计年封存量达50万吨。弘讯科技总经理熊仕杰则展示了两岸团队联合研发的智能注塑机节能系统,可降低能耗28%,已在福州台资企业落地应用。
产业链降碳案例分享成为“实践课堂”。冠捷电子总监魏歆庭介绍,通过导入两岸联合开发的光伏-储能-微电网系统,其福清工厂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联想中国王旋展示了“碳足迹管理平台”,实现从芯片到整机的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新龙光塑料营运长廖珹君分享了废塑料化学回收技术的两岸合作成果,该技术使塑料回收率从20%提升至75%。福州市台协会会长蒋佩琪总结道:“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而是两岸企业共同的‘第二增长曲线’。”
专题研讨环节,两岸代表围绕“零碳园区建设”展开头脑风暴。台达集团周志宏副总裁提出“光储直柔”园区解决方案,建议在福州高新区打造两岸首个零碳示范园区;清华大学鲁玺教授建议建立“两岸碳普惠互认机制”,让个人低碳行为可计量、可交易。会上,《两岸企业碳中和绿色行动福州倡议》正式发布,呼吁建立跨海峡碳技术交易平台、设立10亿元绿色发展基金等六大行动。
闭幕式上,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获颁“零碳协会”认证证书,成为两岸首个获此资质的行业组织。据悉,大会前夕举办的“两岸碳中和夜话沙龙”上,台达、台塑等企业与福建宁德时代、金纶高纤达成8项合作意向,涵盖氢能设备、碳资产管理等领域。
从标准共研到项目落地,从技术共享到生态共建,第三届两岸碳中和大会标志着两岸绿色合作从“理念共识”迈向“行动共振”。正如清华大学王治强教授在总结中所言:“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跨越海峡,两岸终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书写‘中国方案’的精彩篇章。”随着福州持续释放“绿色磁场”效应,这座滨海城市正成为两岸低碳发展的“光合原点”,照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未来。
中国海峡新闻网 记者 陈志成/福建福州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