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到关帝庙门前青石雕的龙纹时,突然想起台南祀典武庙的石柱——原来我们从小到大朝拜的关帝,根在这里。”来自台北、从事文化媒体工作的小张,10月15日随台湾媒体青年考察团走进福建东山县关帝祖庙,在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古庙里,解锁了两岸关帝信仰“同根同源”的密码。
东山关帝祖庙并非普通庙宇。600多年前,朱元璋为防御倭寇,命江夏侯周德兴在此建铜山守御千户所城,同步修建关王祠,关公从此成为守护海岛的“军神”。如今漫步东山街巷,百姓厅堂里悬挂的关公画像、门楣上“忠义千秋”的楹联,仍能看见这份信仰的传承——当地不仅将农历五月十三设为关帝特祭日、六月廿四定为诞辰日,每逢此时,关帝出巡踩街、搭棚唱戏的热闹场景,更是整个海岛的文化盛事。
“这里不只是庙,更像一座‘闽南民间艺术博物馆’。”跟着讲解员的脚步,小张惊叹于祖庙的细节:剪瓷雕拼成的“八仙过海”屋脊、金木雕打造的“三国演义”梁枋、青石雕琢的“龙柱祥云”,每一处工艺都精致得让人驻足。更让他惊喜的是,祖庙680平方米的建筑布局,竟与台湾的关帝庙高度契合,“前殿的戏台、中殿的神龛位置,和我老家附近的关帝庙一模一样,连祭祀时‘三献礼’的流程都分毫不差”。
作为中国四大关帝庙之一,东山祖庙更是台湾近千座关帝庙的“香缘祖庭”。史料记载,东山与台湾仅隔98海里,明清时期,闽南移民渡海赴台时,总会带上祖庙的香火;目前考证到最早分灵入台的澎湖铜山武圣殿、台湾本岛的官庙台南关帝庙,均源自这里。“小时候听长辈说‘关帝从大陆来’,今天才算真正懂了这句话的分量。”小张在庙内的“分灵史展墙”前驻足良久,用手机拍下台南关帝庙与祖庙的对比照片,“要把这些故事带回台湾,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信仰根源”。
如今,这座古庙仍是两岸交流的“桥梁”。2012年起,东山整合关帝庙、铜山古城等资源打造关帝文化产业园,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台湾信众就占了近五分之一。农历六月廿四关帝诞辰前后,两岸信众还会齐聚东山,共赴关帝文化节;祖庙也多次组团赴台,带着“祖庭香火”参与台湾关帝庙庆典,让“同源同祀”的温情跨越海峡。
“在台湾,关公不只是庙里的神祇。”媒体人小张说,台湾许多企业会供奉关公,以“诚信”立商;家庭里也会借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教育子女,“这份融入生活的信仰,原来早在600年前就与东山紧紧相连”。
临别时,小张在祖庙香炉前恭恭敬敬上了一炷香,将一小撮“祖庭香灰”小心收进香囊。“要把它带回台湾,分给常去关帝庙的阿公阿嬷。”他说道,这炷跨越海峡的香火,是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更是连接同胞心的“精神纽带”。
中国海峡新闻网 记者 郑凯绮 张瀚中/福建漳州釆访报道
上一篇:台湾媒体青年眼中的东山:从“沙岛”到“绿洲”,见证一场跨越半世纪的生态奇迹
下一篇:没有了!